八、雙重比較 雙重比較句可以說是英文句型中最特別的一種。大家都知道每一個英文句子都必須有主詞和動詞,將主詞省略的祈使句 (imperative) 算是例外,但是當一個雙重比較句發揮到極致時連動詞都可以不用。事實上,從許多角度看,雙重比較的句型似乎都不受所謂「文法」的規範。這也難怪,因為「雙重比較」主要就是因為修辭上的需要才應運而生。那,什麼是「雙重比較」呢?「雙重比較」的結構又有哪些特別之處?它要表達的是什麼?主要用途為何?請看本章分析說明。 何謂雙重比較? 所謂「雙重比較」 (double comparison) 指的是在一個句子當中同時出現兩個比較級的情況。例如: a. The harder he works, the happier he becomes. (他愈努力工作,就愈快樂。) b. The more you know, the better you do. (你懂得越多,就做得越好。) 請注意,所謂的雙重比較不可與一般的比較結構相提並論。在一般的比較結構中我們看到的是兩個對等之人、事、物的比較,例如: c. He works harder than you . (他比你努力工作。) d. Your computer is better than mine .(你的電腦比我的好。) 在雙重比較中則是拿兩個比較級來做對照。我們再看兩個例子: e. The sooner you finish it, the earlier you can go home. (你愈快完成它,就可以愈早回家。) f. The more powerful a car is, the more it costs. (車子的馬力越強,價錢就越高。) 另外,在雙重比較中出現的兩個比較級可以分屬不同值的比較(優等 [superior] 或劣等 [inferior] )。例如: g. The richer he got, the fewer friends he had.(他越是有錢,朋友就越少。) h. The longer a story is, the less interesting it becomes. (一個故事愈長,就愈少趣味。) 而且,前後兩個比較級的主詞不一定要相同,例如: i. The harder the students study, the more pleased the teacher is. (學生越用功讀書, 那個 老師就越開心。) j. The higher the plane flew, the more frightened the little boy become. (飛機飛得越高,小男孩就越害怕。) 從以上 a. 、 b. 、 e. 、 f. 、 g. 、 h. 幾個例句可以看出:一、雙重比較句有其固定的句型;二、藉由句子前後的兩個比較級,這個句型呈現的是兩種不同狀況之間消長的關係。在以下兩節的討論中,我們就將分別針對這兩點做進一步的說明。 雙重比較的結構 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過,不可將雙重比較句與一般比較句混淆。雙重比較句的結構至少有三個地方與一般比較句不同。為了方便比較,我們將前面看過的 c. 句和 a. 句並列於下: c. He works harder than you. a. The harder he works, the happier he becomes. 我們發現,第一、雙重比較結構中並不需要用到引導比較對象的 than ;第二、雙重比較句前後兩個比較級前必須使用定冠詞 the ;第三、雙重比較句前後所呈現的兩種狀態必須使用逗號作為聯結。 由以上的比較與分析,我們可以推論出英文雙重比較之句型如下: The + comparative + subject + verb, the + comparative + subject + verb. 也就是,雙重比較句是由中間以逗號連接的兩個相同結構的部分所組成,而這兩個部分都是由 the 引導出一個比較級,再加上主詞與動詞。 在了解了雙重比較的基本結構後,請讀者繼續觀察下列幾個句子: k. The more one has, the merrier one will be. (一個人有的越多,就會越快樂。) l. The more one has, the merrier.(一個人有的越多,越快樂。) m. The more, the merrier.(越多,越快樂。╱多多益善。) k. 、 l. 、 m. 三句顯示的是,原來雙重比較結構中的主詞與動詞是可以省略的。換言之,剛才我們看到的句型應修正為: The + comparative (+ subject) ( + verb), the + comparative (+ subject ) (+ verb). 我們再看一組例句: n. The sooner you get here, the better it will be.(你越快到這兒來,就會越好。) o. The sooner you get here, the better. (你越快到這兒來,越好。) p. The sooner, the better.(越快,越好。) 不過請注意,並非每一個主詞或動詞都適合省略,例如前面的 i. 句,若將第二部分的主詞和動詞省略掉的話,意思就會不清楚,不知道是誰會開心: i'. The harder the students study, the more pleased. (?) 若將前一部分的主詞與動詞也省略,就會更不知所云: i''. The harder, the more pleased. (??) 同樣地, j. 句中的主詞、動詞也不適合都省略掉: j'. The higher the plane flew, the more frightened. (?) j''. The higher, the more frightened. (??) 但是,有趣的是,若只將 i. 句中第二部分的動詞 is 省略掉,整句話卻是通的: i'''. The harder the students study, the more pleased the teacher. j. 句中的動詞 become 也可以省略而不影響理解: j'''. The higher the plane flew, the more frightened the little boy. 這是因為 is 和 become 都是連綴動詞 (linking verb) ,並不具明顯的語意內涵 (semantic import) ,也非用來表示動作,它們所傳達的只是一個狀態。換言之,只要該狀態夠清楚(在 i. 句中是 pleased 「開心」,在 j. 句中為 frightened 「害怕」),將這類動詞省略並不會影響句意,因此像 i'''. 和 j'''. 這樣的句子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如果雙重比較中第一部分的動詞是連綴動詞的話,也可以做同樣的省略。例如先前我們看到過的 f. 句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可以把它改成: f'. The powerful a car, the more it costs. 如果前後兩部分的動詞都是連綴動詞,那兩邊的動詞就都可以省略掉。例如: q. The bigger the prize (is / gets / ...), the stronger the motivation (is / becomes / ...). (獎品越大,動機就越強。) 以上討論之主詞、動詞的省略,或是僅省略動詞的部分,似乎都符合我們修正版本的雙重比較句型。但是別忘了,依照這個版本光是把主詞部分省掉似乎也應該是可行的,但其實不然。比如以下這幾個句子都是錯誤的: b'. The more know, the better you do. (誤) b''. The more you know, the better do. (誤) b'''. The more know, the better do. (誤) b'. 、 b''. 、 b'''. 是前面 b. 句的「變化形」。我們發現不論是將雙重比較中第一部分的主詞省略,或是將第二部分的主詞省略,或是將兩個主詞都省略,句子都是不通的。同樣地,下列 g. 句的「變化形」也無法被接受: g'. The richer got, the fewer friends he had. (誤) g''. The richer he got, the fewer friends had. (誤) g'''. The richer got, the fewer friends had. (誤) 由 b'. 、 b''. 、 b'''. 和 g'. 、 g''. 、 g'''. 等句,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修正版本的雙重句型還需要做進一步的修正。 以下即為經再度修正的雙重比較句型: The + comparative (+ subject [+ verb]), the + comparative (+subject [+ verb]) 這個重新修正的版本告訴我們的是:雙重比較句必須以逗號聯結兩個組成方式相同的結構,而這兩個結構至少必須包含 the 加上比較級字詞,至多可以包含 the 加比較級再加上主詞與動詞,但是動詞部分可以省略而主詞部分則不可省略,有了這樣的一個「公式」,我們就可以防止 b'. 、 b''. 、 b'''. 、 g'. 、 g''. 、 g'''. 這類「凸槌」句子的產生。 話雖如此,但是我們還有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尚未解決,那就是,雙重比較中所使用的逗號為何功能如此強大,居然可以用來連接兩個句子(如果前後兩個部分皆有主詞與動詞)?須知,這一點是違反英文文法規範的。根據英文文法,可以用來聯結兩個子句的只有連接詞或分號「;」。為了幫這個問題解套,有些文法學家就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們在出現於比較級之前的定冠詞 the 下功夫。他們的解釋是:句首的 The 實為「關係副詞」(也就是一種連接詞),而第二個 the 則為「程度副詞」。這樣的說法明顯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嫌疑。也就是,這顯然是為了解決無法依英文文法解釋雙重比較之特殊句構而「量身打造」出來的說辭。 筆者認為,我們無須為因修辭之需應運而生的這種特殊句構去做看似合理但有「為解釋而解釋」之嫌的解釋,因為像這樣具極度針對性 (ad hoc) 的說法並不能真正幫助想「理解」英文的人。更何況,人世間本來就「沒有無例外的規則」 ("There is no rule but has exceptions.") 。對於修辭家而言,「規則本來就是訂下來被打破的」 ("Rules are made to be broken.") 。如果說話者的每一句話、寫作者的每一個句子都完全「按牌理出牌」,那人類就不需要「雄辯術」、「修辭學」了,我們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偉大演說和這麼多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流傳於世。不是嗎? 最後,我們就來看一下雙重比較這個「修辭性」的句型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它的主要功能又是什麼。 雙重比較的意義與用途 我們在第一節中曾提到,雙重比較所呈現的是兩種不同狀況彼此間消長的關係。在本節中我們將做進一步的說明。請先觀察下面這個句子: r. The less you give, the less you get. (你付出的越少,得到的就越少。) 如果仔細地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我們會發現它所表達的就是: s. If you give less, then you will get less.(如果你付出的較少,你得到的就會較少。) 或是 t. When you give less, you get less.(當你付出的較少,你得到的就較少。) 依此類推,前面出現過的 b. 句 b. The more you know, the better you do. 所表達的應該就是 u. 和 v. 句: u. If you know more, then you will do better. (如果你知道的比較多,那你就會做得比較好。) v. When you know more, you do better. (當你知道的比較多時,你做得就比較好。) 以 s. 、 t. 、 u. 、 v. 四句話來看,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要主要子句所表示的狀況發生,從屬子句( If 和 When 子句)所呈現的條件就必須先成立。但是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中規中矩」,卻總是令人覺得有些「拖泥帶水」。 而除了「條件式」這種句型本身不夠暢快俐落之外,像 s. 、 t. 、 u. 、 v. 這類句子與 r. 、 b. 等雙重比較句相比,還缺少了一種節奏感。試將 u. 句與 b. 句並列作一個比較: u. If you know more, then you will do better. b. The more you know, the better you do. 更別忘了,當雙重比較簡潔的結構發揮到極致的時候,只需四個字就可成句: w. The more, the better.〔 w. 句是我們將 b. 句簡化的結果。〕 用最少字達到最大的效果」可以說是修辭學的最高指導原則,而雙重比較句可以在沒有主詞與動詞的情況下清楚明確地表達出兩個主題間的消長關係,真可謂是終極之作。 |